央广新闻2022-08-03 01:58:44
万里长江从西向东浩浩荡荡,到了扬中折向东南,独特的走势催生出了新生的沙洲。千百年后,扬中成为了一座江中沙洲岛,也是全国面积最小的县(市)之一。
人工养殖的河豚
“春洲生荻芽,春岸飞扬花。河豚当是时,贵不数鱼虾。”这是北宋诗人梅尧臣对河豚时鲜的赞誉。不过,如今这三鲜在长江中已经难觅踪影,人们所食用的都是人工养殖的。61岁的原扬中文联副主席李小网,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因渔网而来。当年,他的外婆按照渔民的风俗,用一张渔网把刚出生的他包了起来,寓意平安。如今,那个被渔网网住的婴儿也已经两鬓斑白。
长江里的鱼越来越少,渔民们都上岸进了工厂。纪录片《再说长江》拍摄时 ,扬中的出场换了全新的身份。
从河豚岛到电器岛,口袋里的钱多了,但市场上买到的鱼,到扬中人嘴里,感觉少了鲜味。扬中人明白了一个道理:水上花园、生态岛才是扬中的金字招牌。
扬中滨江湿地公园
走在扬中滨江湿地公园的步道上,鸟语花香,青草茵茵,扬中市交通局副局长祝明伦百感交集。这里曾是扬中有名的砂石码头——南江码头。祝明伦在这里啃了两个月骨头,而且还是块“硬”骨头。
由祝明伦担任制片人的纪录片有些另类。25分钟的时间里,所有的内容都集中在了给码头沿线的企业报家底。
祝明伦:原来这个码头,我们2013年拆的时候有22家企业。
记者:22家?
22家企业,即便是最小的企业,只有一个吊机一小块地方,每年效益也在100万以上。眼见着江边环境越来越糟糕,百姓的投诉越来越多,扬中建设生态市的行动就从整治小码头开始了。可拆了小码头,等于也断了人家的财路。直到今天,祝明伦还记得军令状截止前倒数几小时的情景。
祝明伦:有一户是4月30日,也就是最后一天,必须在晚上12点之前签。晓之以情,动之以理。签约以后,给你一两个月考虑,还是人性化的。
记者:那他是夜里12点签的字吗?
码头上停泊的运输船
艰苦的努力,终于换来今天南江码头的华丽转型。而南江仅是扬中120多公里长的长江岸线资源中的一环。作为长江中的第二大岛,扬中深水岸线就有30多公里。近年来,扬中坚持“留白也是发展”的岸线开发理念,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,否决审批项目超过200个,深水岸线只用了4.9公里。
记者:您现在工作压力大了吗?
祝明伦:压力不小。现在有钱的,有眼光的人要建码头的很多。
记者:听说扬中的深水岸线占到苏南的一半?
祝明伦:可能不止。我们这块还留着,留白也是一种发展。
记者:您的工作经历,既要发展它,又要保护它,是不是一个矛盾?
扬中首届长江捕鱼节,今年元旦热热闹闹的开始了。今年的“鱼王”是一条36公斤的大青鱼。捕鱼节举办地江之源渔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当地现代渔业产业园18家企业之一。
河豚养殖场
刘良华:我把河豚捞出来给你看。
记者:三条。一个有多少?
刘良华:七两左右。
记者:从投苗到长成多长时间?
刘良华是江之源的副总,他介绍说,公司和全国水产研究院合作,首家大规模养殖刀鱼获得成功。从工厂化育苗到江滩仿生态养殖,江之源已经投资四个亿。全部建成,还要再投资一个亿。
记者:在扬中像于老板这样的企业家搞生态创业的有多少?
吃河豚是扬中人的喜好。市场上,可以很方便地买到加工好的河豚。
江之源的游客越来越多。老渔民王达义在这里找到了新的岗位。每天四点,他就起来巡塘,观察鱼的状态。游客来了,就当兼职导游。
游客:鲶鱼!
王达义:不像鲶鱼,是鮰鱼。
游客:有胡子,长得好丑。
王达义:你们没有见过?
游客:没有。
这些年,扬中每年都要将人工养殖的各种鱼苗放流到长江中去,来保持长江鱼种和生态活力。从河豚岛到电气岛,再到生态岛,对扬中来说,不是简单的轮回。而王达义这样的渔民们,重新回到长江张网捕鱼,也许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。
大家都在看↓
记者:杨明、姚东明、杨守华、李谦
图片拍摄:王进
本期编辑:石玲雯